有機緩蝕劑主要通過在金屬表面形成層膜對金屬行保護。其作用原理有以下三種:
1具有性基因,可被金屬的表面電荷吸附,在整個陽和陰區(qū)域形成層單分子膜,從而阻止或減緩 電化學反應(yīng)的發(fā)生。牛脂胺、十六烷胺和十八烷胺等這些被稱作"膜胺"的胺類,就是水處理中常見的吸附膜型緩蝕劑。
2 同時含有親水基和憎水基,如某些含氮、含硫或含羥基的、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機化合物,這些化合物的分子以親水基(例如,氨基)吸附于金屬表面上,形成層致密的憎水膜,保護金屬表面不受水腐蝕。膦類緩蝕劑多是基于這種原理。
3 與金屬形成絡(luò)合物,而在表面成膜。比如喹啉、EDTA、巰基苯并噻唑、苯并三唑和甲基苯并三唑這些唑類,是有色金屬(尤其是銅)的理想緩蝕劑
以化學吸附成膜的。當金屬表面為清潔或活性狀態(tài)時,此類緩蝕劑能形成緩蝕效果令人滿意的吸附膜。但如果金屬表面有腐蝕產(chǎn)物或有垢沉積的情況下,就很難形成效果良好的緩蝕膜,此時可適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,以幫助此類緩蝕劑成膜。
由于緩蝕劑的緩蝕機理在于成膜,故迅速在金屬表面上形成層密而實的膜是獲得緩蝕成之關(guān)鍵。為了迅速成膜,水中緩蝕劑的濃度應(yīng)該足夠,等膜形成后,再降至只對膜的破損起修補作用的濃度;為了成膜密實,金屬表面應(yīng)十分清潔,為此,成膜前對金屬表面行化學清洗除油、除污和除垢 。